《西游記》里,唐僧一行人來到萬壽山五莊觀,觀里有一棵靈樹,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以成熟,人若有緣,聞一聞能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能活四萬七千年。當然,這是經過神話渲染的。
在種植業如此發達的今天,食物的時令已經顯得不那么明顯了,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能買到想吃的食材,唯有一種,需要耐得住一整年的等待,才得以嘗的到,每個濟南人都熟悉的一種食物——“無事忙”。
[pagebreak]“無事忙”,老濟南人一般會讀作wǔshìmáng,是楊樹的花,有著像毛毛蟲一樣的外形,不了解它的人會覺得有點兒可怕,了解它的人才明白這一年一回的美味,都多珍貴。
并不是所有的楊樹花都能吃,只有有著深褐色樹皮的野楊樹結出花,才能食用。每年三月份,春天的小暖風一吹,一夜間楊樹的花就開了,紅色或是淡綠色的“無事忙”落滿地,每每到了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拿著塑料袋,起個大早去撿上一些帶回家,摘掉花蒂,用水浸泡清洗干凈,或剁成餡兒做成蒸包,或是直接拿熱水焯熟拌涼菜。
“無事忙”的珍貴之處就在于它短暫的成長經歷,不出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成熟落地了,沒有受到污染,算得上是綠色食品了。
[pagebreak]撿回家的“無事忙”,要一個個的先把頂端的花蒂去掉,用涼水浸泡一段時間后,清洗干凈,用手撈起擠去水分,攥成球狀,就算處理好了。吃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是包大包子:可以直接拌上點肉餡,加入調料以后直接包,也可以加點韭菜、雞蛋、蝦仁等提味,調勻做餡。
當然,只用肉和“無事忙”包成的包子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它獨特的味道,蒸熟以后趁熱咬上一口,齒頰留香,那種獨特的味道和口感,是其他任何一種食材都無法替代的。還有一種吃法,將“無事忙”拌上面糊煎成咸味餅,吃起來也很美味。
[pagebreak]“無事忙”特指楊花,大概始自明清。曹寅《楝亭集•卷五•南轅雜詩》第12首,詩曰“林間系馬集歸鴉,屋上炊煙指歇家。隨處風光期好語,奚兒爭拾白楊花。”其中“白楊花”后注道:“滕人呼白楊花為無事忙。”滕,即今我省滕州一帶。
清康熙時褚人獲《堅瓠集》戊集卷二“十忙”條的最后一條就是“無事忙”,記曰:“金陵有十忙:祝石林寫字忙,何雪漁圖書忙,魏考叔畫畫忙,汪堯卿代作忙,雪浪出家忙,馬湘蘭老妓忙,孟小兒行醫忙,顧春橋合香忙,陸成叔討債忙,程彥之無事忙。”
《紅樓夢》第37回,寫賈家眾姊妹于秋爽齋結海棠詩社,各自都起了一個“美”號,如李紈自稱“稻香老農”,探春自取“秋爽居士”,別人又送她一個“蕉下客”,黛玉是“瀟湘妃子”,寶姑娘是“蘅蕪君”。多情的怡紅公子本有號“絳洞花主”,此時也湊趣讓別人替他“想一個”。這時,平時對寶兄弟了解深透的寶姑娘脫口而出:“你的號早有了,‘無事忙'三字恰當得很。”王伯沆批點至此回,在引用了“金陵十忙”的典故后也注道:“楊花一名無事忙……”
[pagebreak]“無事忙”的一生很短,濟南的春天也很短。楊花落后,綠葉綻露,春姑娘就踮著腳尖輕輕盈盈地過去了。故舊時有濟南民謠唱道:“無事忙,無事忙,掉下來,哭一場。”
濟南的野楊樹逐漸被其他楊樹所替代,能找到結“無事忙”的樹越發的不容易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可能這種食物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這一年摘“無事忙”最好的時間已經過去,明年這時候如果有幸遇到,不要辜負它的美味。(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