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間距LED屏市場,從2014年算起,一直到2016年,經歷了一個類似過山車下坡道的過程。從14年超過兩倍的增長率,到如今遞減為不到四成。雖然行業仍然保持成長,但不難發現,投資者、消費者與潛在廠商們,在小間距LED屏幕這個話題上,都已經不再如當初那般“瘋狂”。
技術尚在瓶頸 突圍已然醞釀
根據分析觀察,從2015年年底開始,市場資源逐漸向行業中的領先大牌們集中,投資和消費開始趨向理性化。如洲明、利亞德這一類的大品牌增速放緩,比之2014年下降了十之五六。而緊隨大牌之后,出現了10家左右的新秀品牌,在技術力量、銷售規模上顯現出潛力。市場之中的總體參與品牌超過三十家。
現階段這種霸者未出、諸侯并起的情況,首先原因當然在小間距LED屏市場的利潤極高。對比于傳統大間距LED屏幕,小間距在2014年所達利潤超過大間距2倍。如此豐厚的回報,使得廠商們不得不為之側目。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在2015年眾多廠商參與其中這種情況。
此外,大間距屏的市場持續低迷,也給了小間距巨大的空間。戶外廣告向來是大間距的天下,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客戶對于屏幕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文體活動、各單位信息化建設以及互聯網等,都在要求著能夠適應其需要的屏幕和供應市場。大間距已然與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漸行漸遠。
當然,最關鍵的決定因素,還是因為小間距LED技術門檻不高。雖然這一塊技術走向高端有其相當的難度,但2mm以下1mm以上的點距,卻并非我們國內廠商所不能企及,眾多廠家的技術力量都可以保障品質、產量以及價格的穩定。事實上,考慮到性價比問題,國內的消費群體需求,到目前為止還未達到0.6mm點距的這個領域。
所以,在更高水平的技術標準到來前,現階段大牌和新秀們還可以共存,營銷手段、宣傳方法還有渠道優勢等,大家都盡可能的各展所長。但是一旦這個瓶頸被突破,那么掌握了核心技術優勢,并能轉化為穩定產能的品牌,成為行業大佬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屆時,行業洗牌恐怕在所難免。
基于以上,雖然行業市場整體依然快速增長,行業大牌已得其應得,地位難以撼動,新秀品牌占據剩下的市場空間,并依靠著市場的純增量而得以生存。增量會變化,廠家們的策略也應當有變化。小間距LED屏的未來技術方向必然是“微間距”,固守并完善眼下,或者積累技術以圖將來?任何品牌都應對此做出自己的突圍決策。
突圍方向一:技術積累
以蘋果(Apple)來做個榜樣,蘋果今天所面世的各類產品,其核心科技部分在面世前至少5年就已經研發完成,接下來該項科研成果對于蘋果而言,就是不斷打磨技術工藝以及完善與之配套的生產體系。換句話說,如果蘋果愿意把它目前正在研發的“黑科技”拿出來給大家看,所有人都會瞠目結舌。
產品是綜合了很多因素而誕生的一個結果,那么必然受到各方因素的制約而不得不有所妥協,小間距LED屏也是同樣。目前國內的小間距市場主流,依然是在1.2mm-2mm點距之間。更小的間距帶來更好的視覺感受和技術成本制約,但這種制約最終會因為消費者們不斷上升的視覺需求而被打破。簡單來看,更小的點距和更便宜的成本是大勢所趨。
那么,如何降低更小間距的成本?如何保障更小間距的品質穩定?
或者說,如何在已有的間距上提升體驗?如何將已有間距的產能轉化為更小間距的產能?
回答好這些問題,廠商們心中便自有了突圍之法。
突圍方向二:家用化
一般來說,家用小間距LED屏市場的瓶頸不在產品性能上。例如0.6間距的產品,已經足以和主流的液晶電視、投影顯示等比拼分辨率水平。但是,家用市場是一個要求十分嚴苛的市場,對產品的價格極為敏感,對產品多樣性要求頗多,同時又對產品的可靠性要求極高。然而,家用領域的產品獲得成功的案例卻不在少數。縱觀索尼、佳能、康佳等大牌,無不在這一領域斬獲頗豐。其成功原因排除宣傳因素,那就剩下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品牌”二字。對于家用化產品的深入理解,考量到細化后的個體用戶的具體要求,對于客戶需求整合后的解決方案,以及針對多樣化需求的產品線的建立等。
所以,對于國內小間距LED廠商來說,朝家用化方向進軍,樹立起自己口碑品牌,未嘗不是一條通泰之路。不過考慮到國內廠商們習慣性的單一定制化思維,家用產品這個方向,還是有能者為之較好。
結語:
目前小間距LED屏這個行業正在形成某些格局,看似突飛猛進的增長,實則暗潮涌動,每家品牌都在醞釀變革。持續增長之眾,這個市場的不確定性很多,包括市場參與者結構、市場的成長結構和上游市場的變化都需要廠商和工程商、集成商們積極并謹慎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