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玩跨界,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其中,尤以“奮斗”在智能手機第一線的國產智能手機廠商最活躍。一方面是營銷上的需要,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關注度;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完成產品、服務矩陣,將觸手延伸至更多領域,謀求多線發展。魅族推出所謂的女子天團、紅酒套裝等,都是打著這兩個方面的注意。
而小米作為個中高手,自然風頭更勁,其早已將“小米雜貨鋪”開得風風火火。但無論是核心的智能手機,還是其他周邊配件,小米都還是走低價、性價比路線,迫切需要能夠提升品牌逼格的產品出現。
于是合乎情理地,小米于近日推出可穿戴智能珠寶,大玩“珠寶+”概念。小米和珠寶這兩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就這樣被強行捏合在一起。只是,小米的品牌價值能夠承受珠寶的重量嗎?后者又能給小米品牌帶來什么?
市場:可穿戴智能珠寶將爆發
小米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黑馬,除了毀譽參半的互聯網營銷、饑餓營銷等手段以外,還在于其能夠針對市場發展方向有著敏銳嗅覺,能夠做出精準判斷。空氣凈化器、插線板、智能手環、凈水器等,都是以熱點為依托,快速推出的應景產品,而其之所以推出可穿戴智能珠寶,很顯然也與后者即將爆發的發展勢頭有關。
可穿戴智能設備是一個已經爆發,但仍有巨大潛力的市場。目前可穿戴智能設備還主要是基于收集用戶身體數據等簡單的智能功能,隨著市場的打開和注入元素的不同,將會有著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而自古以來,以珠寶為代表的配飾都是女性的必備產品,是一種剛性需求。
僅在中國市場,2014年珠寶首飾的容積就達5000億元。如果能夠將珠寶與可穿戴智能設備巧妙融合入起來,就能夠創立一個極具潛力的分支市場。
2015年2月,美國RINGLIY公司憑借一款具備提醒功能的智能戒指獲得一群頂級VC的A輪投資。英特爾攜手時尚公司Open Ceremony推出其第一款可穿戴設備:一個概念性的時尚手鐲MICA。在美國各個眾籌平臺上,初創企業的可穿戴智能珠寶產品層出不窮。在國內,號稱首個智能珠寶公司“心有靈犀”已經獲得近千萬投資,中興思秸近日也在南京發布智能珠寶品牌 icharming。
在可穿戴智能珠寶將興未興的時候殺入其中,很容易就能獲得關注度。如果市場被做大之后再進來,難度就將大得多。善于“投機”的小米,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小米步子跨得太大,品牌價值不堪承受
目前,小米推出的可穿戴智能珠寶共有八款,包括智能戒指、智能吊墜、智能手鐲、智能項鏈以及智能手環等。價格嘛,延續了小米一向覆蓋高中低端的特色,涵蓋499元到12999元價格區間。
其實我很好奇,千元左右的珠寶,真的能叫珠寶嗎?還是稱其為時尚飾品更合適?更關鍵的是,小米推出的珠寶,究竟誰會買單?即使是加上智能的噱頭,就能擺脫“屌絲專用品”的品牌形象了嗎?
相比其他產品,女性對時尚飾品、珠寶、化妝品、護膚品、服裝等,更注重品牌價值和形象。換句話說,女性購買珠寶是有著特殊目的的。珠寶本身自帶的奢侈和時尚屬性、極高的品牌溢價、手工打造的長勞動時間和強烈的設計驅動理念等,是珠寶的價值所在。
而小米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只是因為低價才得以流行,與珠寶屬性截然不同,處于兩個極端。小米本身太過廉價、低端的品牌價值和形象,無力支撐其在珠寶行業的地位和市場。依托小米品牌去玩轉“珠寶+”的概念,對小米來說是一個無解的偽命題。可穿戴智能珠寶并不能給小米帶來實質性的收益,甚至會被大眾吐槽,有可能從另一個側面對品牌價值和形象造成損害。
塑造品牌不只依靠產品
在中國社會消費大升級的背景下,高端產品、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大。然而習慣于走低端路線的國內互聯網企業,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直接與世界頂尖品牌媲美。這不單單是產品質量優劣、服務素質高低等能夠在短期內彌補的,還需要時間的沉淀。
國內互聯網企業要想讓自家的品牌能夠承載更高端的需求,僅僅在產品上做文章并不足夠。如何建立起完整的生態鏈條,整體拔高自身形象,一步步推進品牌建設,才是正道。否則,依然只能是在中低端市場廝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