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印度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表現明顯優于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長方面,1~2 季度印度GDP 同比增速分別為7.5%和7.0%,上半年經濟增長不僅好于中國(圖表1),在我們關注的新興11 經濟體中也是表現最佳(注1);金融市場方面,在巴西、馬來西亞等國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下,年初至今印度盧比對美元僅貶值5%,好于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印度能夠在美聯儲加息、中國需求下降、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三重沖擊下“獨善其身”,主要因為:
新政府上臺后果斷的行動和實現的成果增強了投資者對印度增長前景的信心。面對的同樣是美國收緊貨幣政策,2013 年中(QE 減量)與現在(加息)相比,印度金融市場的表現截然不同。兩個時期印度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央行和政府行動果斷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
1)2013 年9 月印度央行行長拉詹上臺后一直致力于重建整個貨幣政策框架,包括成立貨幣政策委員會、增加貨幣政策透明度;2013~2015 年印度央行先連續上調基準利率后大幅下調基準利率的操作非常果斷,給市場的前瞻指導也非常明確,增強了市場信心。
2)2014 年莫迪政府上臺后,提出了多項經濟刺激及結構性改革措施,包括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簡化稅收結構(并計劃從2017 財年開始4 年內將企業稅從目前的30%下調至25%)等等。目前看,這些改革措施中一些短期的目標已經實現(如發行黃金債券以減少實物黃金進口),中長期的改革也正在進行。更加開放、透明、市場化的改革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對印度經濟的信心(見下表)。
印度對中國需求的依賴很低。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是阿聯酋,因為石油進口),但主要是印度從中國進口,對中國出口很少(注2)。印度對中國出口占印度總出口比重只有4%左右,低于大多數新興亞洲國家。
印度是主要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顯著利好印度經濟。印度是能源消費大國,各種能源消耗量世界排名第四,僅次于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雖然印度也有較多石油資源,但由于開采設施投資和技術不足,石油產量很少。2013 年印度石油消費量為373 萬桶每日,但其產量只有89 萬桶每日,即印度近75%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石油外,黃金是印度第二大進口產品。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將直接改善印度的貿易條件,縮減貿易赤字,顯著利好印度經濟增長。
往前看,綜合考慮過去兩年印度在財政貨幣政策上的努力、與中國的外貿結構及大規模的大宗商品進口,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印度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表現仍將好于大多數新興經濟體。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印面臨著類似的國際環境,GDP 增速均大幅下滑。但印度經濟增長目前能夠企穩回升,國際投資者也看好印度增長前景,這與印度政府實施的積極靈活宏觀政策以及富有實質性的改革舉措有關。印度的經驗給中國提供了借鑒,值得學習。
注1:這里的新興11 經濟體包括印度、巴西、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香港、韓國、臺灣。
注2:印度前五大貿易伙伴為阿聯酋、中國、美國、沙特、瑞士。印度對中國出口很少,基本都是從中國進口,印度與中國貿易赤字在所有國家中最大。印度從中國的進口產品中,集中在機械及電氣設備,其次是化學相關產品。2014 年印度對中國機械及電氣設備貿易赤字占對中國總赤字的比重超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