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諾貝爾獎幾大領域獎項先后揭曉吸引了世界目光。其中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的諾獎得主平均年齡達到了72歲,最年輕的為65歲。而在20世紀上半葉,得獎者們的平均年齡僅為56歲。
以物理學為例,近年來物理學獎得主幾乎都超過60歲,而在上世紀物理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47歲。諾獎得主的年齡為何越來越大?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此請教了相關學者。
文章指出,事實上,所有諾獎傳統(tǒng)科學類得主都有一個顯著的趨勢,即都是在晚年獲獎,這一趨勢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持續(xù)至今。
諾貝爾博物館館長古斯塔夫·謝爾斯特蘭德說,大約100年前,世界上只有約1000名物理學家;如今,全球范圍內的物理學家估計有100萬人。“這是一個重要原因,”謝爾斯特蘭德說,“獲得諾貝爾獎的等候時間越來越漫長,你不會在取得研究突破后馬上得獎。”
如今,即使有科學家在其早年就有重大發(fā)現(xiàn),但由于數(shù)以百計的科學家從事同類研究,因此在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相當高的驗證標準的前提下,可能歷經許多年才頒發(fā)相關獎項。這是諾獎得主“老齡化”的原因之一。
但問題不止于此:相比100年前,作家、經濟學家和致力于和平事業(yè)的人士數(shù)量也在增多,但為什么這類獲獎者的“老齡化”趨勢與科學類得主有所不同?文學、經濟學得主老齡化趨勢平緩,和平獎得主則呈現(xiàn)“年輕化”。而且,為什么物理學獎獲得者的“老齡化”速率又要比醫(yī)學獎獲得者快?
謝爾斯特蘭德提到,這與上世紀初量子力學領域迅速發(fā)展所引起的科學革命有關。“20世紀上半葉是物理學快速發(fā)展的時期,許多物理學家非常年輕,很快就會有重大發(fā)現(xiàn)。諾獎委員會意識到了這一趨勢,而且這是一個他們感興趣的領域,他們也很快地對這些研究成果予以承認。”例如,上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維爾納·海森堡和保羅·迪拉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31歲。
至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呈現(xiàn)“逆老齡化”趨勢,謝爾斯特蘭德指出,這一獎項是截然不同的。“和平獎委員會更嘗試緊跟形勢。他們并不等待觀察和平手段是否完全成功。”